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易经杂说》读后感

发布日期:2017-04-25 09:25:29 点击次数: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说:“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与地区,产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精神信仰,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这些精神性的东西塑造了本土的人,创造出本土的文明,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本土的发展,例如在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中所谈论的,正是因为老子“反者道之动”的思想,使得处在生灵涂炭中的中国人民一直相信这苦难的时代终究会结束,这就是文化给予人精神支撑的作用。
  而在中国本土的文化思想中,儒家与道家便是主流,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各种思潮,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再向前追溯这些思潮的来源,便是“易”。
  说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古人智慧的博大。“易”的意思是变化,将“易”字分开来看便是“日”与“月”。在不断的变化中总有不变的东西,如时间的流逝、日月的运行,这就是变化的法则。能了解这些法则便能知过去、晓未来。古语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用阴阳两爻来解开宇宙运行的法则,囊括了为人处事的法则,这也正是古人的过人之处,这本书给我的感触也颇深。
  首先,就是“易”的本意,宇宙星辰,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周易的卦象告诉我们,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当一件事情发展到极点,便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物极必反”。所以,为人处事,恰到好处,把握好“度”,做到中庸。
  其次,由乾卦到坤卦,是一爻一爻变过来的,并非一蹴而就,也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万事不可操之过急。《易经杂说》中说:“《易经》的原则只能渐变,没有突变的事,那种看来是突变的现象,也是渐渐来的。所以鼎革的道理,一个新的办法,认为很有道理,要用来变更旧东西的时候,千万要根据历史的经验,慢慢来。”所以,做一件事,要有长远可行的计划,一步步改变。同样,当生活中出现某种问题、冲突或者矛盾时,要清楚这些问题也不是突然涌出的,而是往日一点点小问题、小冲突、小矛盾慢慢积累起来的,若要避免这些麻烦,就要防微杜渐,同时,有些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未雨绸缪。对于人来讲,“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所以,十年寒窗,才腹有诗书,气才自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都是渐变的道理。
  再者,分宫卦象图的变化都是由下而上,由内而外的,这就说明“宇宙事物的变,是内在开始变,如人的变,是内在的思想先变,一个公司机构出问题,必然是内部先出了问题”,所以,“一切东西从内变开始”。同时不可否认,外卦的变化也会引起内卦的变化,即外影响内,就像今天常说:“你成为今天的你,定是因为一些事的发生。”所以才要多经历一些事情,来充实自己的内在,内在充实了,思想观念端正了,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才会深刻,才有可能改变外部的环境。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什么他能前后六次出祁山攻魏?因为内政安定了,人民生活富庶,国家稳定。又为什么被叫回来?因为魏国派人入蜀散谣,造成内部不稳定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街上经常可以看到路边的算命先生,也经常见人会请他们为自己算上一卦,以求心安。至于准不准确是另外一回事,最重要的是,事在人为。不管卦象如何,要知道人是处在中心位置,是能够改变环境的重要因素。有时候可以算卦来玩一玩,求个安慰,但需要记住,人心是最伟大的存在。所以,古人说,善于易者不卜。知道怎样算卦的人不会算卦,因为算卦结果不管好坏,都是客观事实,不如改变自己的心境,豁达看待不利处境,或者提高自己,拥有可以改变环境的能力。
  《周易》的最后一卦是“未济”,即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循环当中,死而生,生而死,昼夜交替,四季更迭,看似结束,其实只是另一阶段的开始。万事万物,起起伏伏,涨涨又落落,变化无非两者之间。好与坏,对与错,不妨看开一点,就像南怀瑾先生解释“未济”时说:“《易经》中,孔子告诉我们一个历史哲学,看懂了要哈哈一笑,人世间事情是永远作不了结论的,永远是未济。”
  一个人生在哪里,根就在哪里。当今时代文明冲撞,势必会产生新的思想,然而这都是建立在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彻底了解的基础上的。同样,倘若一个人想要长成参天大树,必须先将自己的根扎足、扎实,才有枝繁叶茂的可能。
  最后,我并不认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分家的。“易”是根据日月天体运行规律所衍化出来,本身就来源于自然宇宙,而孔子将这些法则应用于人事上,才有了中国人文的发展。同样,我们兴许也可以从人文领域中汲取一些观念,来作为促进自然科学发展的指导吧。

【供稿单位:口腔医学院    作者:崔轩铭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帷宏 榭亭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