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新生研讨课后有感

发布日期:2019年10月03日 16:41 点击次数:

今天的新生研讨课是《一个非典型新闻人的成长史》,小新老师从他的个人经历谈起,然后以各式各样的小短片让我们初步了解新闻世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感动中国》2015年的开篇,作为主流媒体能够使用这样一个极具生活气息的开场实属不易,一下子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感动中国人物也不再显得遥不可及,同时传递出了这档节目的核心:有足够力量来感动中国的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每一个平凡的人。还值得一提的是柴静的《奥运瞬间》。关于柴静,她的《看见》可以说是我对新闻行业了解的启蒙书。她是一个独立特行的女子,有自己的新闻思想,有人说她做出来的新闻不够客观冷静,不符合实事求是的标准,但我觉得感性有时候能为一个新闻加分不少,就像马特·埃蒙斯与他的妻子卡特琳娜的故事,大概只有女性才能用她温柔的视角发现这个感人的瞬间。

我想,小新老师的非典型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指他的非科班出身,也是指他与其他主持人与众不同的主持风格:接地气与生活化。或许现在这个社会就需要这样接地气的、有温度的新闻纪录。就像下午新闻学概论上朱老师让我们谈谈对央视报道国家荣誉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授予仪式的看法,不少同学都提到没有字幕、解说补充不足这两个问题,我觉得这也是现在的新闻温度不足的体现,但新闻联播的官方性质又决定了它必须受时长、内容的限制;这些应该是我们这些未来新闻工作者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有幸生于新中国的第一个记者节,从小爸爸便在我耳边念叨:“既然刚好出生在这一天,你干脆长大以后就当个记者吧。”遗憾的是,在以高考为最终目标的前十八年人生中,我并未找到自己明确的目标。报志愿时,凭着直觉,凭着对摄影的兴趣,凭着不学数学万事大吉的心理,凭着对语文的好感,第一志愿中文、第二志愿新传,当得知被新传录取时,爸爸的第一反应是:“看吧,你和这个专业真的挺有缘分的。”

但我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坦白说并没有,我并不知道自己在接下来的四年里要去做些什么,我也不知道等我毕业出来以后新闻业又会发生哪些巨变,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会成为“党政喉舌”。当我从朋友圈里发现许多其他专业的高中同学都不约而同地加入宣传部门、学校报刊、新媒体机构之类,理由是能学会ps、pr、lr这些技能时,我开始为我的专业焦虑:新闻已经不再是垄断的行业,它向所有人开放,那你和别人的优势又是什么呢?你能为新闻行业做些什么呢?但在今天这样一个满课的周一,我似乎突然找到了方向: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每一个新闻变得更有温度。或许这只是一个初生牛犊的大一新生过于理想化的愿望,但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

不知不觉竟也写到了凌晨,当然要先祝祖国母亲七十岁生日快乐!也希望独自一人在异乡的国庆七天小长假能充实些,不虚度光阴。


【供稿单位:新闻学院    作者:林婧璇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徐嘉欣 谢婷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