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民族情 复兴路”主题征文获奖作品系列

几多月色几多情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10日 14:54 点击次数:

与君初相识

对大陆最初的幻想始于《乡愁》这首诗。在那个年代,海峡与大陆,看似很近,实则天堑。年幼无知的我并不能理解余光中先生诗中那承载着乡愁的邮票和船票。我问祖父“什么是乡愁”,祖父望着窗外的月色,轻轻摸着自己的胡子,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他告诉我“乡愁就是潮汕的萝卜糕”。那时的我,觉得祖父所答非所问,没有继续追问下去。祖父在潮汕度过童年,中晚年却留在台湾。不善表达的祖父不知道如何向年幼的我解释乡愁这么复杂的情感,只好用萝卜糕搪塞过去。后来我大一些,祖父和我分享了很多他年轻时候的故事,在他的影响下,我只身一人来到了老舍笔下的泉城——济南,走上了我的漫漫求学之路。

犹如故人归

刚到济南,这座城市并非我在网络上所见到的北京上海那般的浮华绚烂,它的恬静与温柔安抚着我那躁动的心。我惊讶于那大明湖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秀丽景色,更是爱爬千佛山“爽吹舒澄碧”的畅快。漫步在古色古香的趵突泉校区,看着喜鹊在古老的屋顶上飞来飞去,这座陌生的城市却带给了我一种温暖和熟悉,仿佛我们已经相识了很久很久。

我学的专业是在台湾非常受欢迎的口腔医学。如今我在这座城市已经步入了第四个年头,繁忙的医学生活让我从那个懵懂无知的少女一步步变成了发际线过高的老学姐。现在的我早已适应了大学生活,早上与室友一起早起去教室,晚上再一起去自习室。从图书馆经过这一条小路去往实验室,或教室,抑或自习室,医学生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准备去学习的路上。也许只有医学院的花园,才有空空的长椅,让我稍作歇息。虽然辛苦,但每当教授们不厌其烦地解我所惑,每当在实验室里取得一点成果,每当医院中帮助老师和患者们解决一个小问题,每当我的付出得到肯定时,我都觉得无比幸福。

尽管学业忙碌,我还是忙里偷闲在周末去咖啡厅学做咖啡。每周我都很享受这短暂的半天时间可以暂时逃避紧张的课业压力。看着来来往往的客人,听他们说着不同的家乡话,被这个老城的活力感染着。有几个细心的小姐姐听出我的口音,会过来问我是不是台湾人,在与她们的交谈中感受到大陆青年对台湾青年的友好,我们有时会讨论“第一个翻译拿铁的人是不是nl不分?”“latte为什么会被翻译成拿铁而不是喇铁?”在语言上我们是如此相同毫无隔阂,有时甚至会被开玩笑说我是个假台湾人。但对我而言这却是一种夸奖,证明我完完全全的撕掉了“台湾人”这个标签,成为一位普通的公民。现如今的我,早已习惯了出门坐公交刷一下手机,习惯了琳琅满目的购物平台和知识共享平台,习惯了客人“叮”的一声就买走我手中的咖啡。

天涯明月新

说到公民,前阵子我刚拿到了“台湾居民居住证”。上面印有“中国公民”的字样,认可了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身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曾说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逐步为我们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手中的居住证告诉我这一切并非遥不可及的口头承诺,而是近在咫尺。虽然政策不可避免会多向台湾同胞倾斜,但我知道,台湾人是“公民”而不是“超公民”,不能利用这个身份投机钻营,而是要努力学习,珍惜这样的机会。

来到这里后,常听人们说起一个词,叫做“中国梦”,我问老师,中国梦到底是什么?他说,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两岸共同的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描述让我心向往之,我打电话给祖父,和他聊起我的生活,聊起这些话,祖父在电话那头笑了,他说:“瑄瑄,你要好好学习,和同学们好好相处,有困难要互相帮助。”是啊,同学们要互相帮助,两岸同胞更要互相扶持,不分阶层,不分地域,都参与到民族复兴中来,凝聚我们共同的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我们一起分享同一个纬度、同一个时区、同样的二十四节气,一起庆祝同样的节日。不论是在大陆或是台湾,每当这些节日来临时,我们总会出现共同的期盼,游子总是会回家团圆。这些两岸共同的中华文化价值及历史渊源早把我们紧紧抓住,同时这些伴随两岸青年从小到大的节日记忆,也凝聚了我们的共识。“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 只有我们少数在陆台生与广大大陆青年建立友谊之桥还远远不够,还有许许多多的台湾人想看着中华民族的再次团结,想要共同向世界传播“中国精神”,共同做好“中国梦”。因为这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同”。

朝暮最相思

中秋节那几天我没回家,室友问我想不想吃月饼,我说我想吃萝卜糕,室友们都笑了起来。中秋明月夜难眠,望着窗外那轮圆月,数不清在异乡过了几个中秋的我终于体会到祖父那时的话那时的情,渐渐明白乡愁为何物。儿时的乡愁,只是一篇短短的课文;长大后的乡愁,是异地他乡的思念;而如今的乡愁,是心底缺失的归属感。台湾青年一代如何能像长辈一样继续维持对大陆“家“的想象?这种“乡愁”究竟何时才作为一种共同的文化资源?“两岸”如何能够更接近为“岸”,而不是彼此远离的“两”?虽然这些问题我还没有答案,但我知道,民族复兴长路漫漫,两岸人民终将一起携手走下去!

 


【供稿单位:口腔医学院    作者:胡雅瑄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贾丰竹 谢婷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