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山大日记:“彩云之南”实践队成员 国璇

发布日期:2018-08-03 09:30:00 点击次数:

8月3日,我们来到峨山彝族自治县车站、农贸市场和嶍峨时代广场,对峨山地区彝族语言的使用现状进行了采访调查。

我们的首位采访对象是一位80岁左右的退休老奶奶。在听到调查队员的采访请求后,老人热情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老人虽是彝族人,但由于父亲是汉族人,且自己的工作是在文工团唱红歌,在成长和工作过程中极少使用彝语,只掌握一些日常的基本用语。子女的情况和自己类似,由于外出求学和工作的需要,掌握普通话和当地方言是生存的必需,对彝语则感到完全地陌生了。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老人在谈到彝语的发展现状时频频叹息,对彝语在年轻人中的传承断裂现象深表痛心。采访的最后,老人表示,只有政府出台政策保护彝语,年轻人对彝语的传承保护给予足够重视,才能让彝语的发展生生不息。

告别老人后,我们采访了一位同龄的女大学生。她是彝族人,目前在天津上大学。这位同学表示,自己虽是彝族人,但并不会彝语。许多和她一样的彝族年轻人受到汉化的影响,掌握的多为当地方言、普通话和英语,并奔赴祖国各地接受高等教育。离开了彝族自治县——这块彝语赖以依存生长的土壤,彝语对她们而言只是美好而遥远的民族记忆。

最后,我们采访到一位在当地政府工作的青年公务员。他表示自己和父母都能熟练掌握彝语,既能听也能写,和彝族朋友和村民沟通时也会使用彝语。但他认为彝语的传承状况仍不容乐观,因为语言和文字的传承是密切相关的,但现在能够书写彝文的人已经极为罕见,彝文的传承面临着更为严重的断裂。他和同事们设立专门的网站“阿普笃慕网”以及公众号“生态魅力峨山”和“峨山发布”以宣传彝族文化,吸引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彝族文化。

采访结束后,我和其他调研队员漫步在霏霏细雨的古城小道上,放眼四周清幽典雅的美丽风景,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目前彝语的传承和保护形势十分严峻,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补救,未来的中华大地上又会悄无声息地消失一方美丽的民族文化,这该是一件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但好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保护彝族语言文字的队伍中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点一点微小的力量积聚起来,彝语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国璇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傅诗文 刘梦冬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