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人物 > 正文

于修平:关注教改致力创新的教学名师

发布日期:2007年12月11日 11:54 点击次数: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文化涵养,谦逊儒雅、平易近人、宠辱不惊的学者风范,是于修平教授的同事和学生们对他的共同评价,也是与之交流过的人的共同感受。   
     执着从教 爱生如子
    于修平教授非常热爱教师工作,他的父亲、姐姐、姐夫均是教师,受家庭的熏陶,他从小就想当一名像父亲那样“默默无闻辛勤育人”的教师。从医学院毕业后,他在农村基层医院当医生,第一次讲课是在一个破旧的土教室内给赤脚医生上课,尽管他认为讲得并不理想,但赤脚医生们对他的讲授非常满意,并很快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治疗病人的实践中去。从那时起他便坚定了当一名教师的愿望。值得庆幸的是,他研究生毕业后,终于留校当了教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在美国进修期间,因学业和工作突出深受老板赏识被挽留在美工作,但他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执意按时回国从事自己热爱的教师工作。2002年,他曾有机会到政府有关部门担任领导工作,但他不愿意放弃心爱的教学岗位,不愿意离开朝夕相处、一批又一批充满朝气的学生,毅然坚守在教师岗位。用他的话来说,作为一名教师能在课堂上与优秀的大学生交流,看着他们成长,心中感到非常欣慰。
    于修平教授最赞赏的名言是:“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他把自己的学生视为家人,他总是说,“对待自己的儿女能不尽心竭力吗?”也正如他对青年教师所说:“上了一堂学生们都爱听、都叫好的课,就是我的一大成功;听到学生提出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看到学生做出一个很有水平的课题设计,我真是从心眼里高兴。”
    他说,教师真是无私。做科研吧,有时候为了保密,实验结果未发表之前不愿意说出来,但是老师对学生绝对没有这一点,对学生总希望给他们多说一些,让他们尽快提高。他的研究生赖永洁非常感慨的说,在科研上,他总是倾心指导,鼓励我们放心大胆地去做科研不要顾虑科研经费。于修平教授当选教学名师,我们觉得这确实是实至名归。
    平时,于修平教授虽然很忙,省里、人大都要开会,但他还是抽时间指导四个本科生做课题,带领他们搞创新。于修平教授还要求他的学生一定要打好基本功,他在给本科生上课的时候,总要求他的研究生也要去听课。他对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总是特别关心,如果条件允许,他都会从他的科研经费里拿出一部分资助他们。
     教研相长 雏鹰腾飞
    于修平教授认为,高校的教师应很好地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处理得当,能够相得益彰。他对科研可以促进教学深有感触,他说,上课时,如果在讲授有关的内容时联系科研工作,学生会特别感兴趣,精力格外集中,他们还会独立思考,为将来设计研究问题开启思路。
    于修平教授非常重视课堂的教学效果,为了上好医学微生物学这门课,他采取了很多措施,提高教学质量。从1981年留校当助教起,他即与其它老师合作,研制编绘了一套“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投影片”,取代了原来的挂图。他带领教研室的中青年教师比较早地将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他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每年给学生讲课时都增加和充实教材中缺乏或不足的关于“新的微生物学研究进展”和“新的微生物学先进技术方法”的内容,由于增加了许多新的、实用的、讲座式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师生的互动和交流。于修平教授充分地发挥曾在农村基层医院工作八年,见过和处理过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所致的疾病这个优势,在讲到各种微生物时,对其所致疾病的特点及病原体分离鉴定方法,讲得有声有色。于修平教授在国外进修期间,学习和掌握了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回国后,他就在开设的第二课堂里为本科生讲授,他还为研究生新开设了“分子病毒学”理论课和“基础和分子病毒学实验技术”实验课。他经常带领青年教师进行实验改革,并增加了许多先进的实验内容,有些试剂太贵,经费不够,他就将科研剩余或制备的试剂用于学生的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于修平教授认为,高校应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作为教师必须做创新性的、他人没做过的科研,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于修平教授很重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多年来已经培养了近40位研究生,其中有二人获得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奖,有的现已成为教授、博导。学校要求联合培养研究生,于修平教授就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和国外有成就的教授联合培养,目前,他的学生有三个在国外,其中,今年有两个学生在JBC发表了文章,他对此感到特别欣慰。今年7月,于修平教授指导的博士生孔丽的论文《RbAp48 Is a Critical Mediator Controlling the Transforming Activity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in Cervical Cancer》发表在美国权威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 BIOL CHEM)上(IF5.808)。今年9月,孔丽在美国骨矿学第29届年会上获得杰出青年学者奖。
     严谨治学 扶持才俊
    于修平教授的研究生、现在的教学秘书齐眉老师说,于修平教授给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教学上,于修平教授总是多方组织资料,认真准备教案。去年于修平教授在北京开人大会时,为了回来后给同学们讲好微生物的《绪论》这堂课,他利用开会的间隙和晚上查阅资料,准备了很多微生物发展史、国内外有影响的大事件、微生物界重要代表人物等方面的内容。宾馆里没有电脑,他便一句话一句话地写下来,回来后让教研室的老师做成多媒体。会议期间,他还通过电话和教研室的老师联系,商讨绪论教案的编写。回来后,他还把用英文做的ppt教案一页一页地打印出来,逐句、逐字地修改,现在这个医学微生物学教案做得既生动又详细,非常便于学生理解。
    于修平教授是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考制度以来的第一批硕士生,90年代以后,他在培养指导青年教师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做出了贡献,1997年他组织申报的“病原生物学”博士点被批准。平时,他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关心他们的成长,热情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他虽然工作繁忙,但总是乐意审阅青年教师的教案、编写的书稿、论文,并提出修改意见。他所指导的中青年教师,现在有的已经是教授、副教授,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现在微生物教研室已形成良好的学术梯队,成为医学院的典范。近年来,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于修平教授主动与国外的同行专家联系,为青年教师提供出国进修的机会。
    他的研究生、现在的教研室主任赵蔚明说:“于修平教授在社会的称呼很多,‘于校长’、‘于主任’、‘于教授’等,但在我们教研室里,他非常平易近人,从来没有架子,大家都叫他“于老师”。我一进教研室就跟着于老师做课题,随后,于老师帮我联系去协和医院进修、到澳大利亚学习,后来我跟于老师读完博士,又去国外读了博士后,现在我是教授、是博导,是教研室的主任,这都是于老师培养的。于老师认识和结交的国内外的科学家比较多,他总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为我们教研室的中青年教师提供国内外进修的机会。他得到的科研奖金,总是一部分分给我们教研室的每一位老师,另一部分则会作为教研室的活动经费。”
     关注教改 辛勤耕耘
    于修平教授非常重视和积极参与医学教育的改革,尤其是对基础医学教育格外关注。于修平教授认为,医学教育应重“整体性”和“系统性”,淡化学科界限。他主张,从以学科为中心到以整体化和系统化为中心可先从实验课程改革开始。2000年,于修平教授带头申报了世行贷款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础医学形态—机能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并获批准。课题组带领医学院部分教师、实验技术人员辛勤耕耘四年,创建了融合性的“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程”、“形态实验学”、“实验病理学”三门课程,本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3年9月在济南召开的全国性的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交流推广了该项成果。
     展望未来 不断创新
    受导师荆永誌的影响,于修平教授无论任何时候都坚持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准则。于修平教授对被评为省教学名师感到非常高兴,他觉得这是对他近三十年来教学工作的一个承认,虽然以前他也获得过不少奖励,但那都是科研成果奖。于修平教授一再强调,省教学名师的获得是与医学院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尤其是胡维诚老师做的贡献最大,但胡维诚老师淡泊名利,从不申报个人奖励,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在荣誉面前,谦虚、礼让的态度,更加深了于修平教授的人格魅力。
    展望未来,于修平教授对做好今后的工作充满信心。目前,于修平教授正在做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生物技术方面的改革探索,通过改革,他们准备开出一门“生物技术课程”为学生们将来从事医学实验和基础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说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那么于修平教授则把培养最出色的医务工作者作为自己的天职。他30多年如一日在教学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耕耘着。现在,于修平教授虽已近退休之年,但仍兢兢业业地工作在教学第一线。
    于修平教授,1945年出生,1970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六年制医疗专业,1981年10月山东医学院微生物免疫学专业硕士毕业,留校任教。1985年3月至1986年2月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进修,从事轮状病毒的研究,1987年10月至1989年1月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西雅图Hutchinson肿瘤研究中心从事分子病毒学、人乳头瘤病毒的研究。1998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是山东省病原生物学学科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从教近30年来,主讲过“医学微生物学”、“分子病毒学”、“分子病毒学实验技术”等课程,科研工作主要是从事病毒学研究,重点是致瘤病毒(HPV、HSV、CMV)的研究。近十年来,承担国家级课题5项,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免疫学会常委、山东医学会微生物免疫学会主任、《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编委、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特约编辑、国家新药评审委员,全国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199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荣获第三届山东省教学名师奖。]
【作者:文/王莉莉 葛亮 图/葛亮 来自:宣传部 新闻中心 教务处 评估办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永俊】

【作者:文/王莉莉 葛亮 图/葛亮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永俊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