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人物 > 正文

飞翔之梦 助我成长

发布日期:2013年03月20日 14:53 点击次数:

\
  “我希望他们毕业时班上还是36个孩子。”
    一句话,一个企盼,一条很长的路,一群为梦为爱坚持的年轻志愿者,以及他们和那群孩子的故事。
    三层高的教学楼前是一大块碎石黄泥铺就的空场地,也是孩子们口中的“足球场”,连边界都是那般模糊不清。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彭清萍带着球矫捷地避开两个孩子的阻拦,远射,扬起漫天黄沙。他杵在那,没有表情,只是静静看着周围即将远离的一切和他的孩子们。“无论如何都要把初中念完,就是不及格,再念不下去,也一定不要离开学校。”这是他站在讲台上重复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和孩子们告别时的一再叮嘱。他希望他接手时是36个孩子,初三毕业时还是36个孩子,如此这般顺理成章的事对于山西灵丘县的三个中学却是难之又难。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2011年8月末,山东大学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颜泽洋、彭清萍、韩庆宇、齐乃鑫、侯旭奔、孙泽宇、武岳、徐俭、袁付娜、王伟、柴敏共11名志愿者奔赴山西省灵丘县下关中学、平型关中学、上寨中学三所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工作。绿皮车载着志愿者和他们心中的梦想以及对新生活的期待在夜晚行驶十四个小时到达灵丘县城,转大巴车穿过内侧全是悬崖峭壁的曲折山路近一小时才到各自学校。
  “那儿的生活,没有娱乐,没有车水马龙,每天面对同样的人,食物日复一日是不变的土豆、小米、白菜、萝卜和豆腐。没有洗澡的地,冬天生炉子取暖。”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颜泽洋笑着回忆当时的生活,没半点怨言和委屈。“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是支教志愿者的口号,从喧嚣都市到寂静荒凉贫困山村生活的变迁,那不是走马观花的一瞥,而是一年三百天生活其中,跨越了空间似乎也跨越了时间,那种决然相反的生活、生活态度,对他们是一种心灵的洗涤。
  “经常和孩子们去山上抓野鸡,有时沿着一条干涸的河沟一路走下去,孩子常告诉我们哪座山头有棵谁家的山楂,以及他们很想去外面看看的愿望。初中生可塑性很强,我们想通过点滴的努力、通过沟通交流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对于今后人生之路的选择。”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韩庆宇描述着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讲述那年的点滴故事。过去,谁去哪打工,挣了多少钱是孩子们唯一可见的未来,但现在,孩子们通过支教老师带去的电脑看到了外面纷繁的世界,听老师们讲述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于是他们对未来有了更大更美的描绘,有了更多的憧憬和期待。少年人是感性的,孩子们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一门课,因为喜欢而成绩好一点,因为成绩好而留在学校里,这便是所有支教老师最大的愿望。
  从学生转变为老师,到心中憧憬的生活化为现实,最初的好奇兴奋和期待慢慢被艰难的生活磨平,沉淀下的却是满满的爱,是和那些孩子朝夕相处后的欢喜,是远离喧嚣回归自然回归质朴后心灵的宁静,是这片土地这里的每个人滋养出心中的期盼。

“飞翔的梦想课堂” 为梦插上羽翼

  “‘飞翔的梦想课堂’山东大学远程网络建设”项目是团队各成员在山东大学校团委马晓琳、傅艺娜、马勇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受援地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策划的公益援助计划。通过搭建远程网络平台,实现山东大学附属中学与支教学校教学资源共享、教师远程培训交流、山东大学名师一堂课同步转播、山东大学志愿者与受援地学生一对一心理辅导四个目标。从而丰富受援地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关怀和成长引导。
  在组织千人舞蹈的过程中,整个团队齐心协力,从最初在村里菜市场门前自编自演罗罗腔来吸引乡亲关注,到走街入户耐心为村民解释“飞翔的梦想课堂”如何帮助孩子们实现远程教育,再到通过村里广播号召全村老少加入到千人舞蹈中。“大彩排那天,我看到秧歌队的阿姨领着两三岁的孩子一起来参加,所有老师同学们在寒风中仍笑着挥舞红旗,那一刻,突然觉得几天的起早贪黑都是那么值得,离梦想似乎更近一步。”回想六天整个团队如何组织起一个千人的大型舞蹈,从一开始的一个个舞蹈动作教起到最后做出人浪和各种图形,韩庆宇眼中有自豪,还有一种坚定,一种无论如何都要实现孩子们梦想的决心。
  “选《奔跑》做千人舞蹈的主题曲,是希望孩子们在艰难的环境下仍能保持对梦想的追逐,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三个舞蹈图形是整个团队经过各种争执,绞尽脑汁最终确定的。舞动的小人,是希望孩子们能天天快乐,能忘却生活的艰辛,活得天真些,无忧无虑些。‘@’图标是体现我们的项目是和电脑有关,实现远程网络教育。最后以HI定型,是所有的孩子向外面的世界打招呼,也是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人关注到偏远山区的教育情况,希望这群孩子能得到更大的温暖。”这是整个团队在策划千人舞蹈时的构想,他们曾有过争执,有过责备,但只有一个出发点,一切为了孩子,所以力求完美,希望能对得起孩子们每天认真的排练舞蹈和眼中的期盼。
  最终,千人舞蹈在《奔跑》的音乐中,通过舞动的小孩、永恒的太阳、网络对话框三个舞蹈图案诠释了山区留守儿童对青春、梦想的渴望。整个团队的奉献精神、彭清萍真诚朴实的感情、千人舞蹈组织过程及表演赢得了现场评委和观众的肯定。

公益之行 我们在路上 从未止步

    彭清萍这样解释社区的概念:一群人安逸自在地生活在一个空间里,即是社区。公民社会,不只是每个人向社会要求个人权利,社会也要求每个人完善自我,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不能奢望志愿者们的支教活动能改变贫困山区的教育现状。但对于受援地的学生,志愿者们的到来,使他们接触到闭塞的大山以外的世界,明白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和帮助,明了他们生活的小圈子之外还有不同的价值观,还有可追寻可到达的梦想,这可能比孩子们从支教队员身上所学到的知识更重要。
    一群人安逸自在地生活在一个空间里,可现状是十三四岁的孩子还在为学费担忧。本该36个人的班级,半年后已经有个15岁的孩子在北京一家餐厅洗碗。梦想和现实终归有差距,但不放弃并用行动努力去缩短两者间的距离,便是对梦想最大的诠释。公益是个漫长的路,需要更多的人去参与去践行。很多人有爱心,有报效社会的愿望,可再大的想法只有落实到行动才能改善现状。哪怕再微小,凝聚起来至少是一股强大的暖流,至少传递一份爱和关注,而这份关怀会是一份力量,为孩子们带去希望,实现梦想。
  2012年10月,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荣获第九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自1999年至今已派遣14届共127名志愿者奔赴山西灵丘、青海等6个服务学校开展支教扶贫工作。目前第十四届志愿者已在各受援地开展工作,第十五届志愿者将于八月底到达各受援学校。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公益之行,仍在路上,从未止步。

【供稿单位:山东大学报2013年03月13日1890期B版    作者:张丙松 黄瑛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