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要闻 > 正文

教师代表、儒学高等研究院杜泽逊教授在山东大学2017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发布日期:2017年09月23日 19:31 点击次数: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在此,向各位老师、各位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

之所以要向老师们祝贺,是因为我们作为老师,又迎来了新的一批学生,从而保证了我们的工作可以继续下去,使我们不至于失业下岗。

之所以向各位同学祝贺,是因为大家从中学升入了大学,也有的同学从大学升入研究生,从研究生升入博士生,总之升入了更高一级、更高阶段。身体见长,年龄见长,学问见长,能力见长,思想水平见长,人格境界见长,我们要为各位的成长祝贺。

之所以同时祝贺老师和同学们,是因为我们从现在起建立起人间各种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关系,那就是师生关系。

什么是师生关系?那就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问、老师答。这是形式。至于内容,那就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前几天学校让我为新生说几句话,我提出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称学生为“同学”?我的理解是,学生之间互相称同学,是正常的,一块学习。而老师称学生为“同学”,就不能师生互相称,学生不能称老师为“同学”。原因是,老师称学生为同学,是老师的谦虚,老师放下身段,把自己看得与学生水平一样高,就像一个班的同学一样。这客观上是抬高学生、压低自己,所以是对学生的尊称。从这样一个简单的称呼,已经可以发现,师生关系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容。我们知道,师生关系有的感情很深,比父子关系、母女关系还要深,所以有的学生称老师为“恩师”。又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所以,一旦我们建立了师生关系,我们之间就有了特殊的义务。作为老师,就要事事关心你,处处爱护你,推心置腹,把一切都教给你,希望你成才,希望你找到好工作,希望你成家立业,过上幸福生活,当然更希望你成为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修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生活,待人接物,言谈举止,无不关心。例如来了客人,老师希望你端茶倒水,可又不愿意在客人面前提示你,怕丢你的面子。再比如回答问题,不圆满,老师会委婉地予以补充,而不愿意直接说你答得不好。再比如为你批改作业、批改论文,朱墨纵横,不仅会为你添加证据,而且修改措辞,希望语言文雅,逻辑严密。文化需要传承,科学需要发展,这需要一代又一代去积累。据记载,在北京房山,从隋朝开始,佛教界的高僧们把佛教经典刻在石碑上,一代又一代,直到一千年后的清朝康熙年间才完成了这项事业,把一千多部佛经都刻在了石碑上,形成了宏大的房山石经。这是什么力量呢?是伟大的文化信仰,使他们忘记了自我,实现了千年梦想。

山东大学是一所百年学府,在建校之初,就定下了办学理念:“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以天下为己任,是我们对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可以为国家图富强的优秀人才呢?我最近思考山东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传统,试着概括为四句话十六个字。第一句是“因材施教”,第二句是“培根固本”,第三句是“教学相长”,第四句是“胸怀天下”。

所谓“因材施教”,是基于每位同学来到学校,存在三大差别,一是性格差别,二是爱好差别,三是基础差别。在承认这三大差别之后,我们办了各种拔尖班、各种特色班。拔尖班,是基于基础差别。韩愈说“闻道有先后”,就是说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培养人格,都存在一个早晚的不同,这就构成基础差别。但是什么时候开始努力都不算晚,活到老,学到老,进步到老。因此,不在拔尖班,并不见得将来不拔尖。办特色班,则是基于性格差别、爱好兴趣差别。不过,这些班只能缓解差别,还不能完全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就是说在同一个班里,也要因材施教,逐个学生制订培养路线,这对我们老师是极大的挑战。但要想出人才,只能这样做,任重道远,我想我们的老师,在因材施教方面,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所谓“培根固本”,就是培植好知识的根,加固好学术的本。山东大学培养人才和老师治学的重大特色是重视基础。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工科医科,但凡是一门学问,都有一套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把这一套千锤百炼而形成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学好,全面、深入、细致,不偷工、不减料、不走捷径,踏踏实实。这是建设高楼大厦的地基。底座越大越牢,金字塔就越高,越结实。这种培根固本的工作,见效缓慢,但是爆发力巨大,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就是我们山东大学师生的传统理念,我们从历史上就不喜欢短平快,不喜欢盗墓式的治学捷径。这种学风,不仅具有科学依据,经得住实践考验,而且对培养为人处世的态度也有不可言说的永久效用。沉潜谨严,不急不躁,从容应对,游刃有余,这种大家风度,原始于深厚的根基,成长于丰腴的土壤。这也是科学规律吧。

所谓“教学相长”,就是学生和老师互相切磋,共同进步。这句话其实主要是说老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思想的同时,也受学生启发,取得自身的成长。这一点我体会就很深刻。从2004年我开始主持国家清史项目,2012年开始主持《十三经注疏汇校》,这些项目规模之大,难以想象。清史项目做的卡片有130万张,《十三经注疏汇校》如果一个人做,每天四小时,他的工作量是500年。靠着学生队伍,师生合作,我们已经完成了《清人著述总目》;《十三经注疏汇校》已经完成了《周易》《尚书》两种,《诗经》完成了一半。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命脉,我们必须要干。在目前的条件下,最好的办法是师生合作。通过这种合作,把学生带到了最前沿,也把老师自己推到了最前沿。如果不是师生合作,我们师生都不可能在最前沿。这就是教学相长。师生的命运,以中国文化事业为纽带,以科学事业为纽带,连成了一体。当某一天,老师退休了,干不动了,我们的学生自然而然地会继续干,一代又一代,不会停顿,而且会不断提高。

所谓“胸怀天下”,我想不解释大家也一清二楚了。当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的时候,你会获得无限的、崇高的享受和幸福,再苦也不觉得苦,再累也不觉得累,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我们山东大学的师生,他的最高境界就在这里,“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这就是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未来。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莉荔 慧娟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