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要闻 > 正文

山东大学流域治污科研团队为南水北调作出重要贡献

发布日期:2014年10月28日 08:55 点击次数:

  [本站讯]近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科教频道接连播出了记录南水北调工程的大型文献系列纪录片《水脉》,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该纪录片(约20分钟篇幅)对山东大学流域水污染控制科研团队在南水北调东线治污中的重要技术贡献进行了重点报道,这是继去年央视《东线水事》系列纪录片(约23分钟篇幅)后中央电视台再次聚焦该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
  针对南水北调东线治污难题,以山大博士生导师张波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流域治污团队,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的支持下,探索建立了污染治理、循环利用、生态保护并举的“治用保”流域治污技术体系,突破了库兹涅茨环境经济曲线,解决了南水北调东线治污难题,在发展中地区的南四湖流域内经济连续十年两位数增长的背景下,实现了调水干线水质由劣五类向三类的跃升和较低经济水平下的环境质量转型。模式指导建成人工湿地工程8万余亩,支撑建成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为南水北调东线的水质达标提供了重要保障。多年绝迹的太湖新银鱼、大银鱼等鱼类开始恢复生长,流域内发现了52只珍稀水禽白枕鹤种群和对水质极为敏感的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如今的南四湖已呈现出了莲叶接天、荷花映日、苇波荡漾、白鹭翔集的美丽湿地景色。目前,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已正式通水。
  山东大学流域治污科研团队是一支多学科交叉的高素质科研创新团队,长期致力于流域水环境污染问题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团队成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历经十年,攻克南水北调东线治污难题,团队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科研动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和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现了山大专家团队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科学奉献精神。
  2012年5月,李克强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山东在有关方面的配合下,精心治理南四湖流域污染,取得了可喜成果,为南水北调顺利通水打造了绿色屏障。相关经验可予总结,以资借鉴”。2012年4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题为《河里有鱼能吃夜空繁星闪烁生态山东让百姓看得见》的文中指出:“2003年,山东采用严于国家标准4倍的指标,实施阶段性逐步加严的政策,使流域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转折。2010年底,省控59条重点污染河流‘条条见鱼’;被称作‘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如今也在南四湖支流白马河重现”。2011年12月14日新华社“家园”版头条评论:“从‘世界第一难’到清水走廊,山东南四湖生态大逆转,成为水污染治理范本”。2010年10月,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与国务院新闻办合作录制了科技纪录片《Man Made Marvels China - World's Biggest Hydro Works》,认为:“南四湖,位于(东线调水工程)污染地区的中心位置”,该项目“建设了十余个人工湿地,这些净化工程的规模前所未有”,“东线的水质现在已经适合饮用”。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工程,党中央明确指出,东线工程能否顺利实施,节水是前提,治污是关键,其中,东线治污的重点是南四湖。东线工程启动时的2002年,每天上百万吨的污水浩浩荡荡地排入被称为“东线之肾”的南四湖,湖区水质严重污染,鱼虾绝迹。按照国家要求,南四湖的治理目标是让湖水由重度污染达到饮用水源地的标准,相当于要将约200个西湖面积的污染湖水高度净化,因此被专家称为“天下治污第一难”。  

  相关链接:
  《东线水事》
  《水脉》

【供稿单位:科研院    作者:范金林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红岩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